最近網上有個話題挺火的,叫做“買豪車的人在買啥?”
講真,這個問題看上去似乎很簡單,但要回答起來,還真挺難的。因為“豪華”這個詞本來就很難被準確定義,又或者說站在不同的角度,都能有不同的解讀。要用一些客觀理性的標準,去回答一個主觀虛無的問題,太難了。
但我突然發現,如果我借用YYP之前在提到過的一個觀點,似乎就能非常輕松地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。下面我打算結合他的觀點和我自己的思考,嘗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。
在他的這套理論里面,幾乎所有的車都可以按照其品牌和產品特點,功能和用途,可以分為“工具”、“玩具”和“面具”三大類型。
“工具”是最基礎,也是容易理解的,這主要是物質層面的表達。
因為“車”的出現,不管是古代的馬車,還是現代的自行車、摩托車、汽車,火車,甚至是嬰兒推車,購物車、裝甲車等等,本質上都是一種滿足人類各種不同需求的移動出行工具。
所以不管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,智能車還是非智能車,汽車本身的工具屬性是不可能消失的。像轎車、SUV和MPV都是最早根據汽車的用途差異而衍生出的不同形態和品類。
“玩具”也很好理解,這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滿足。
我們從小到大,誰沒有過玩具呢。玩具顧名思義,我覺得不妨可以理解為“滿足玩樂需求的工具”?!昂貌缓猛妗笔呛饬恳粋€玩具內在價值的唯一標準。
但這個標準卻又不是唯一的。因為這個玩具在不同的人手里,能從中得到的快樂是不一樣的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小朋友都喜歡玩玩具,但大多數男孩子喜歡耍刀弄槍,喜歡各種飛機大炮,各種電動玩具,而女孩子卻大多喜歡洋娃娃、喜歡煮飯過家家,喜歡裝扮自己。
所以好不好玩,是非常主觀的,也是因人而異的。
至于“面具”就更“社會”,也更復雜一些了,這是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雙重疊加。
有句俗話說“戴著面具做人”,意思其實就是要讓別人看到需要被看到的那面,而非自己完全真實的那一面。雖然這說起來很“世俗”,甚至有點負面,但我相信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現實。
用當下流行的大白話來講,叫“人設”。
雖然我不贊成以貌取人,把車作為某些身份的象征,把人分成三六九等,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不同的汽車品牌有不同的品牌形象,不同品牌的車主群體,往往也會被貼上各種不同的標簽。
例如同為本田品牌車主,飛度車主和奧德賽車主,也會被貼上不同的標簽,更別說不同品牌之間了。
這個標簽,其實也可以看作是這個品牌,這個車型給車主帶去的一個“面具”,甚至能帶來某種“無形”的加持,這就是所謂的尊貴感。
工具、玩具和面具這三種屬性之間并不互斥,但各自所占比例的卻不同。
隨便舉幾個例子:例如飛度,“買菜車”指的是很強的實用性,而所謂“超跑”則是可玩性的體現;而86/BRZ這種,當然不及飛度實用,但可玩性會更高;像路虎衛士、奔馳G-Class這種,出色的越野性能既有實用,也有越野帶來的可玩性,更有傳統豪華品牌帶來的“無形價值”。
做了這么多的鋪墊和解釋,這道題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豪華車當然不能太“白菜價”。
所以你可以看到,即使像BBA這種傳統豪華品牌里面的售價最低的車型,起售價往往都不會低于20萬元;所以你就會明白,為何像蔚來、理想、極氪等品牌,會公開表示不會推出售價低于20萬元的車型。
傳統豪華品牌都必須把品牌文化和歷史故事講得足夠動人,而新冒起的競爭者們則為了讓它們的產品“對得起”這20萬元以上的定價,他們必須在設計上、性能數據上、配置和做工用料上、新技術應用、售后服務等方面都費盡了心思。
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,為啥現在新勢力們都爭相把冰箱、彩電和游戲機、電動按摩座椅搬上車了。
豪華車當然需要兼具更多的屬性,或某種屬性上的極致體現。
所以你會看到,那些超跑和高性能車為了提升0.01秒的圈速而不惜大費周章,用上各種尖端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昂貴的輕量化材料;那些硬派越野車為了讓你能挑戰各種不可能,不斷研發出各種復雜而精密的機械結構和電子輔助系統。
當然了,還有各種繁雜的生產工藝甚至頂尖工匠的手工制作,都是增加這種稀有和極致的常見手段之一。
當然,豪華車更需要因自身的各種獨特性,能為車主帶來各種“無形價值”。
這種無形價值,可以是一種身份地位的彰顯,可以是一種社交生活的鑰匙,也可以是一份來自精神世界的滿足。這個話題有點大,這里就不展開說了,懂的都懂。
所以你說,買豪車的人到底買的是什么?
無論你的答案是什么,我都只想說:只要用的是自己努力工作賺來的錢,不管買回來的是什么車,它都是最值得你引以為傲的豪車。